中医的理论为:痔疮为热迫血下行,郁结不散所至。即是脏腑本虚,引起中气下陷,筋脉松弛,气滞血阻,燥热浊气,结聚肛肠而发为痔疾。《丹溪心法》指出:“痔者皆因脏腑本虚,以致气血下坠,结聚肛门,宿滞不散,而冲突为痔。”过食肥腻、辛辣、饥饱失常、饮酒过量也是主要原因。久泻久痢,久坐久站,负重远行,便秘,妇女行经、怀孕、分娩、哺乳,慢性疾患,房事过度,情志郁结,思虑太过,气血下坠,湿热风燥之邪流注、冲突而为痔。
在中医治疗痔疮,分为内治法和外治法,按其病因病机辨症分为以下几个类型:
内治法
古代对痔疮的内治多主张「清热解毒,凉血祛瘀。」宋?窦汉卿在《疮疡经验全书》中说:「以一诸痔,各类不同……大半以凉血为主,徐徐取效。」元?朱震亨主张「痔疮专以凉血为主」(《丹溪心法》)。刘元素谓:「当泻三焦,火热退,使金得气而反制木,木受制则五虫不生,痔有愈矣」(《河间医学?痔论》)。东垣、子和亦认为有火、有热。
中医根据痔疮多属于湿热风燥火邪伤脉动血,以致气血郁滞,结而成块的病机采用泻火凉血、清热润燥、祛风除湿、益气养血固脱的具体治则。临床上应强调整观念,辩症论治。辩明因风、湿、燥、热而病者;或气血两亏,脾、肺、肾虚而病者;或虚实夹杂者。随症施治,既要扶正,又要祛邪。
(1)风伤肠络
主症:便血色鲜红,滴血或射血,或有肛门瘙痒,口燥咽干。舌质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治法:清热凉血祛风。
代表药品:消痔灵注射液
(2)湿热下注(最常见)
主症:便血色鲜红,量较多,肛内肿物外脱,可自行回缩,或脱出物渗出液较多,黏膜糜烂,或伴大便黏滞不爽,肛门灼热,潮湿不适。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治法:清热渗湿止血。
代表药品:鳖甲消痔胶囊 化痔灵片
三七化痔丸 痔速宁片
(3)气滞血瘀
主症:肛缘肿胀,隐见紫瘀,内痔脱出,表面紫暗糜烂,疼痛剧烈,肛管紧缩,便秘溲黄。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苔白或黄,脉弦或涩。
治法:行气化瘀,消肿解毒止痛。
代表药品:云南白药痔疮膏(外用)
(4)脾虚气陷
主症:痔核脱出,不易复位,肛门下坠感,便血色淡,伴气短懒言,纳呆便溏,神疲乏力,面色无华。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或芤。
治法:补中益气,固脱止血。
代表药品:(药物库中没有此类药物,一般和其他四类的药物配合用药,以补为主)
(5)阴虚肠燥
主症:便血色鲜红,量少,大便干结难解,形体瘦弱或伴口咽干燥,潮热盗汗。舌质红,苔薄,脉细数。
治法:滋阴清热润肠。
代表药品:痔炎消颗粒、痔炎消片
痔根断片 强力痔根断片
外治法
(1)熏洗疗法:最早见于《五十二病方》,自古至今一直广泛应用于临床,为肛肠疾病的主要外治法之一。
功效:清热解毒,疏风胜湿,化瘀消肿,活血止痛,收敛止痒等。
适应症:用于治疗外痔发炎、内痔脱出、术后局部肿痛作痒等。
代表药品:痔舒适洗液
(2)敷药疗法:本法系将药物直接涂敷患处或肛内,多于熏洗后敷药。
功效: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化瘀止血,祛腐生肌等。
适应症:多用于外痔肿痛,内痔脱出糜烂,或术后肛缘水肿,换药等。
代表药品:消痔软膏、痔痛安搽剂、
熊胆痔疮膏、马应龙麝香痔疮膏、金玄痔科熏洗散、
肤痔清软膏
(3)塞药疗法:是外敷疗法的一种类型,用药制成栓剂,塞入肛内,药栓溶化后,药物即对局部病灶起治疗作用。中医运用栓剂治疗痔最早见于《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三》:「治五痔二年不差者方……七月七日多采槐子,熟捣取汁纳铜器中,重棉密盖着宅中高门上曝之,二十七日已上煎成如鼠屎状,内谷道中,日三,亦主瘘,百种疮。」
功效:清热利湿,解毒消肿,止血止痛,收敛固脱等。
适应症:用于内痔出血,脱出,术后伤口换药等。
代表药品:牛黄痔清栓(湿热)、
九华痔疮栓(化瘀,热)、
普济痔疮栓(热、止血)、肛泰栓(止痛)、化痔栓(湿热)、马应龙麝香痔疮栓(热,止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