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60例中男62例,女98例,男女比例为1∶1.58。年龄17~81岁,平均(41.94±14.55)岁,<20岁6例,~30岁39例,~40岁35例,~50岁41例,~60岁22例,>60岁17例。文化程度,初中以下117例,高中38例,大学5例。临床诊断
精神分裂症102例,情感性精神障碍43例,其他15例。家族史阴性125例,治愈156例死亡4例。
1.2 中毒原因 ① 病情复发或加重89例(55.6%),其中抑郁57例,焦虑12例,幻听8例,妄想6例,恐惧、
失眠各3例。②心理社会应激因素52例(32.5%),其中家庭、邻里关系不和睦36例,学习、工作问题8例,失恋5例,家庭经济纠纷3例。③误服7例(4.4%),其中剂量差错4例,自行加大剂量3例。④原因不明12例。
本组中141例为服药企图自杀,这与病期(rs=0.219)、住院次数均经非参数的等级相关法检验(rs=0.257),P>0.05,关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3 服药种类 氯氮平42例,苯二氮艹卓类35例,三环类抗抑郁药33例,酚噻嗪类26例,其他24例。1种药140例,2种药15例,3种药4例,4种以上药1例。
1.4 意识恢复时间 本组156例服药后被送医院~5 h内96例,~11 h 40例,>11 h 20例,与意识恢复时间关系经非参数的等级相关法检验H>χ2(2),P<0.01。
2 分析与对策
据文献报道各种精神疾患引起自杀占自杀原因的第2位,自杀方式以服毒占首位(62.0%)[1-2]。本组病例服药企图自杀141例(88.1%),年龄集中在21~60岁;余12例为原因不明及7例误服,占11.9%;1种药物中毒为140例。服氯氮平中毒最多(42例)。
2.1 病情复发 精神疾病的完全康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普遍认为出院后仍需服药2~3年,有的甚至终生服药。当患者病情复发而没有得到及时治疗时,往往会在抑郁情绪支配下,大量吞服精神药物,企图自杀以解脱。本组病例中57例为抑郁所致。对此类患者应指导家属知悉患者的个性特征、生活习惯、病前行为特点以及疾病症状。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就诊,防止意外。
2.2 心理社会因素 心理社会因素被普遍认为与精神疾病有关,患者的个性特征,还有待于提高忍耐、克制和涵养的心理素质,而社会对这群患者往往抱有歧视态度,使患者在面对自己疾病的同时,还要面对来自社会、家庭的压力,面临着升学、工作、晋级、恋爱以及处理家庭在内的人际关系等。当内部与外部因素相互冲突,患者认为只有结束生命才是最好的办法。本组中有52例是因人际关系、学习工作等问题而引起企图自杀。因此,社会、家庭应给患者创造一个轻松、良好的生活环境,教育开导患者增强生活的信心。
2.3 药品管理 本组病例中无1例家属认识到要加强药品管理。指导家属收
藏药品并督促服药这一干预的重要性。督促患者按时、按量服药,药到吞下,防止患者伺机藏药。如患者服药时,家属应知悉患者目前的病情,药物服用量及常见的不良反应,必要时应控制精神药品的剂量。
2.4 误服或错服 本组中1例因误用了维持量的10倍药;另3例自以为剂量越大,病情好得越快,结果造成中毒。加强医务人员工作责任心,写清服药剂量及时间,并告诫家属,当患者病情复发或加重时,应即时就诊,切不可盲目加药。
2.5 及时发现,及时抢救 附表可见服药至抢救时间越短,意识恢复时间也越快。因此,要关心患者,及时查寻患者的行踪,及时发现,及时抢救。
2.5.1 确定中毒原因 除迅速了解病史处,160例患者均予抽血作血药浓度监测,以尽快明确药物种类及血药浓度,便于抢救治疗。
2.5.2 及早清除药物,所有患者均给予洗胃,一般认为,服药后5 min内洗胃,可减少药物吸收量的2/3,30 min减少1/3,1 h减少1/10,故应及早清除毒物,予抗生素预防肺部感染,护肝、营养心肌等常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