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司西酞普兰是消旋体西酞普兰的S-异构体。是一种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是对5-HT转运体(SERT)选择性最强的抗抑郁药。我们以另一种SSRI类药物氟西汀作为对照来治疗
抑郁症进行比较,以探讨它们疗效
和安全性的差异。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为2007年6月1日至2007年12月31日本院神经症科和抑郁症门诊患者,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抑郁发作标准;Hamilton抑郁量表17项版本(HAMD)≥17分;性别不限;年龄18~60岁;排除合并其他精神疾病、严重心肝肾疾病、哺乳和妊娠妇女;入组前2周内未服用抗抑郁药。符合上述标准的患者共77例,随机分为艾司西酞普兰组和氟西汀组。艾司西酞普兰组39例,男18例,女21例,平均年龄 (35.6±11.1)岁;病程(8.5±6.0)个月。氟西汀组38例,男16例,女22例,平均年龄(36.0±10.1)岁,病期(8.9±5.86)个月。两组以上各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 药物治疗方法: 艾司西酞普兰组( 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每片10 mg ) 治疗剂量范围为10~20 mg, 1次/d; 盐酸氟西汀组( 礼来公司,每粒20 mg) 剂量范围为20~60 mg,每天服用1次。所有患者均根据临床疗效调整剂量。(2) 评定工具: 采用Hamilton抑郁量表(HAMD)、副反应量表(TESS) 分别对所有患者在治疗前、治疗后1、2、4、6周进行评定。(3) 评估方法:以HAMD减分率≥75%为痊愈;50%~75%为显著进步;25%~50%为进步;<25%为无效。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后每2周进行血、尿常规、肝功能、心电图的检查。有
睡眠障碍者可合并苯二氮卓药或非苯二氮卓镇静催眠药,并尽量控制在2周以内。观察期间禁用其他抗抑郁药、抗精神病药和心境稳定剂等。(4)统计学方法:本研究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2 结果
2.1两组HAMD评分比较 两组在治疗后的1、2、4、6周评分与基线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在治疗第1周,艾司西酞普兰组与基线相比有差异性,而氟西汀组无差异性。
2.2 两组疗效比较 经过6周抗抑郁治疗,艾司西酞普兰组有效率为87.6%,治愈率为48.5%,氟西汀组有效率为86.3%,治愈率为45.2%,两组疗效比较经卡方检验两组间差异吴统计学意义(X2=0.46,P>0.05),见表2。
3 不良反应艾司西酞普兰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9%(7/39),有食欲下降3例,恶心3例,腹泻、腹痛各2例,口干、便秘升高各2例,头痛、头晕各2例;氟西汀组发生率为26.3%(10/38),有口干8例,便秘6例,视物模糊5例,心动过速4例,恶心2例,嗜睡2例,
失眠4例。
用副反应量表(TESS)在治疗1、2、4、6周末进行评分比较,见表3。结果显示:艾司西酞普兰组在治疗各个阶段的不良反应均低于氟西汀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国外对艾司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和
焦虑症已有报道,ColonnaL等[1]用艾司西酞普兰治疗175例抑郁症患者,并与西酞普兰对照,24周时疗效艾司西酞普兰优于西酞普兰,两组患者安全性和不良反应无差异。国内对艾司西酞普兰研究报道不多,如张富等[2]比较艾司西酞普兰与马普替林,两组疗效无差异,但不良反应少于马普替林,有统计学差异;钱敏才等[3]应用艾司西酞普兰治疗34例门诊抑郁患者,与应用
舍曲林治疗相比,二者疗效和安全性相似。
本组治疗结果显示,新型抗抑郁药艾司西酞普兰对抑郁症有效,虽然治疗6周后两组HAMD评分相似,但在第1周末和第2周末的评分不同,说明艾司西酞普兰比氟西汀起效快;两组患者的有效率、治愈率无显著差异;艾司西酞普兰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食欲下降、恶心、头晕、口干、腹泻、便秘等,低于氟西汀,并且主要出现在治疗的早期,随着时间延长逐渐减少。这与艾司西酞普兰作用机制有关,它对突触间隙5-HT再摄取抑制性最强,选择性更高,对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再摄取作用微弱,对5-HT1~7受体或其他受体包括α和β肾上腺素、多巴胺、组胺、蕈毒碱和苯二氮卓受体无作用或作用非常小,此外对Na+、K+、Cl-和Ca+通道无作用[4]。
因此,艾司西酞普兰有明显的抗抑郁、抗焦虑作用,起效快、不良反应小,安全性好,服用剂量少,可作为一线抗抑郁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