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可引起心血管功能异常,常表现为门静脉高压与高动力循环并存,后者包括心输出量增加,内脏血流量增加,总全身血管阻力降低,轻度心动过速,平均动脉压降低,血管收缩反应下降,心室舒张性和(或)收缩性减弱等一系列改变,被称为肝硬化性心肌病(cirrhotic cardiomyopathy,CCM)。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当患者面临身体或精神上的压力或药物刺激时,就可能出现心脏功能阻碍的表现,不适当的治疗或生理应激状态可能会导致潜在的心力衰竭。临床上对肝硬化这一“潜在”并发症的关注较少,相关临床研究也不多。我们通过对准备接受肝移植的终末期肝病患者进行心脏功能评估,以期积累更过的关于CCM的临床资料。
研究对象:收集2002年1月——2008年5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原位肝移植患者的术前临床资料,剔除资料不完整、原有心脏疾病、呼吸系统疾病、腹部外伤、感染的病例,共92例,男性75例,女性17例。病种包括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65例,慢性丙型肝炎肝硬化9例,酒精性肝硬化4例,胆汁淤积性肝硬化7例,原发性肝癌7例。
临床资料:患者入院后空腹8h以上,接受血液生物化学检查,根据其结果计算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
在肝硬化病程中,CCM常常是隐匿的,肝硬化早期的CCM发病率和病死率都很低。在一些应激状态下,如不恰当的体育运动、使用某些药物、出血、手术等,即可诱发心功能的改变,甚至出现心力衰竭或猝死。肝移植术中观察到异常心脏反应,也可能是干以你规划心肌病的一个表现。尽管这种现象通常见于长期大量饮酒或酒精性肝硬化患者中,但在非酒精性肝硬化中并非罕见。本研究中酒精性肝硬化患者仅占4.3%(4/92),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70.7%(65/92),但对后者与心功能障碍关系的研究较少。
肝硬化的早期的心脏无形态上的异常,但在尸检病理中心脏扩大的比例较对照组明显增高,此时肝硬化的CCM发病率和病死率却很低。随着病程的进展和循环状态的恶化,心脏结构的退行性改变逐渐增多。因此终末期肝病患者的CCM更多见。终末期肝病患者的心脏结构往往出现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变。心脏结构改变以右心室为主,其中又以室间隔增厚更多见、更明显。组织形态学改变包括心心肌肥大、细胞间质和细胞内水肿、细胞损伤等等,通常把这些改变发生在左心腔,包括左心房扩张,左心室肥大、扩张等,左心室壁广泛变厚,且对室间隔壁内的影响要比游离壁的影响更大。
本研究显示,各组ALT和AST的均值都超过了参考范围上限,AST比ALT升高的水平更显著,并且AST水平与MELD评分相关。因此,终末期肝病患者AST的升高可能不单纯提示肝细胞损伤,很可能是心肌细胞受损的重要反映。心肌细胞受损直接影响到心肌的机械收缩,而PRI和QTc之间的相关关系可能提示了心肌-机械偶联障碍。
随着终末期肝病的进展,心脏的结构、功能及电生理活动逐渐减退,但可以没有任何临床症状或症状轻微。一旦处于血液透析、血浆置换、手术、运动或其他应激状态时就可出现明显的临床表现,发生心衰或猝死的几率明显增加。进来认为CCM可能参与肝肾综合症的发病机制,也可能是腹水、曲张静脉劈裂出血、肝肾综合症、大手术或肝移植术后死亡率增加的重要原因。CCM应引起临床医师足够的重视,尽早予以干预,提高患者的生存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