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广泛应用于
精神分裂症的治疗,大大提高了精神分裂症的治愈率,减少了传统抗精神病药物所带来的不良反应。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有以下特征;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少,催乳素分泌升高的幅度较低,多巴胺拮抗作用不是主要的作用机制,作用于特异性的多巴胺受体(如5-HT受体),对阴性症状有一定疗效。为考察
思瑞康对首发分裂症的疗效及不良反应,自2004年以来对30例住院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选用富马酸奎硫平(思瑞康)治疗,进行为期8周的观察,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入选标准
(1)符合CCMD-3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2)所入选病例均为首发。(3)BPRS评定量表评分总分均≥55分。(4)病程1个月~2年。(5)从未使用过抗精神病药物。
1.2 一般资料
共入选住院患者30例,女18例,男12例;青春型3例,偏执型17例,单纯型2例,其他型8例;年龄16~50岁,平均31.2岁,有阳性家族史10例。
1.3 研究方法
1.3.1 给药方法
全部研究对象均为单一服用思瑞康,日剂量300~800mg,分两次给药,必要时可短程合并应用抗焦虑药,观察时间为8周。
1.3.2 疗程及不良反应评定
对精神症状疗效评定用BPRS量表,减分率以治疗后比治疗前减低20%或以上者为有效,减低50%或以上为显著进步,减低75%以上为临床痊愈,于治疗前及治疗后每双周评定1次,共评定5次。对不良反应用TESS量表评定,评定时间同BPRS。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各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和心电图及脑电图1次。
1.3.3 统计学方法
本文数据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
2 结果
2.1 疗效评定
以BPRS减分率评定疗效,总有效率(有效及以上者)为87%,显效率(临床痊愈+显著进步)为70%,无效率为13%。
2.2 思瑞康治疗前后BPRS各次评定总分及因子分变化
治疗后每次评定的BPRS总分与前次评定配对t检验,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P<0.01)。BPRS 5个因子分在治疗前后之间的差异亦有非常显著性(P<0.01),同时在第一、二周因子1和因子2减分幅度最明显(P<0.01),且与总分的下降程度相一致。而随后(4,6,8周)评定中主要因子3,4,5的变化差异有非常显著性(前后配对t检验,P<0.01)。
2.3 不良反应
以TESS评定药物不良反应,其发生率依次为困倦10%,体重增加(4kg或以上)8%,口干头晕各6%,体位性低血压5%,便秘3%。药物不良反应多为轻度和中度,无重度的情况发生,多能耐受,且部分症状可自行缓解。实验室检查未发现思瑞康治疗对患者血象,肝功能,肾功能,尿常规,心电图及脑电图的影响。
总之,本药不良反应较轻,基本不需拮抗药,未见EPS,粒细胞减少,严重心律失常及肝肾功能损害,主要不良反应是体重增加,体位性低血压是值得注意的问题。
3 讨论
国外研究表明[1],思瑞康作为一种新型的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对精神分裂症阳性和阴性症状有效。与传统抗精神病药相比,有优良的安全性,几乎无EPS和不引起催乳素的升高。
本研究发现,思瑞康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有肯定的疗效。BPRS量表评定总分及各因子分在治疗前后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与文献报道一致[2]。经思瑞康治疗8周后从BPRS量表的减分率来看,总有效率为87%,显效率达70%。
把BPRS每次评定的总分值变化与每次因子分变化相结合分析,第1周和第2周评定时主要是因子1焦虑,抑郁(关心健康,焦虑,罪恶观念,抑郁心境)和因子2迟滞(情感交流障碍,运动迟滞,情感平淡,定向障碍)的分值下降有显著性(P<0.01),且与总分的下降相一致。后三次评定(第4,6,8周)主要是因子3,因子4,因子5的分值变化,即每次评定分值与前一次的分值的差异有显著性(P<0.01)。治疗早期分值变化的特点似乎提示思瑞康在治疗初期改善了患者的情感交流障碍,稳定了患者的情绪,从而对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尚需在今后研究中排除抗焦虑药物的影响。随后的分值变化特点说明,思瑞康更进一步改善了患者的病情,从而进入了良性循环。
本研究中所出现的不良反应与国内外报道思瑞康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不良反应相类似,不良反应轻微,体重增加是其常见的不良反应。开始服用思瑞康时,部分患者出现体位性低血压,故加量应缓慢,一般在应用思瑞康1~2周后消失,老年患者和体弱患者在这段时间应严加监护。
综上所述,思瑞康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有肯定的疗效,且不良反应轻微,为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提供了更为广泛的选择空间。
【参考文献】
1 胡晓华,马筠,冯少慧,等.
利培酮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的临床观察.临床精神医学杂志,1988,8:13.
2 李定国,郑明勋,郑君杰,等.国产奎硫平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疗效观察.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1,27(5):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