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早在在2005年4月,FDA就通知医务人员,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治疗的痴呆相关精神病患者死亡危险增加。此后,FDA审查了更多的资料发现,常规抗精神病药也有此危险。因此,FDA指出:痴呆相关精神病不是抗精神病药的适应证。所有抗精神病药的处方信息中都应包含有关此危险信息的黑框警告。对FDA的建议我们该如何看待?老年痴呆症患者还能用抗精神病药吗?
老年痴呆症及其精神症状
老年痴呆症又称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慢性进行性脑部障碍性疾病,其特征性病理变化为大脑皮层萎缩,大量记忆性神经元数目减少,以及老年斑 (senileplaque,SP) 的形成等。多起病于老年期,以记忆和其他认知功能损害为主。
老年痴呆症早中期常出现幻觉、妄想、情绪波动、性格变化等一些精神疾病症状,在痴呆患者中发生率高达70%~90%,不仅会造成患者的痛苦和功能的丧失,而且会导致患者本人以及照料者的生活质量下降,同时还会进一步加重痴呆患者的认知和社会功能的损害。这也是患者入住精神病院或住院需要陪护的最常见原因。反之,认知功能的损害又会增加精神障碍出现的可能。
老年痴呆症的精神症状可以通过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得到有效的缓解和改善,可极大改善痴呆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照料者的负担,进而延长痴呆患者的生存期。可以说,尽管目前没有任何一种抗精神病药物被批准用于治疗痴呆的行为和精神症状,但除了精心的照料和行为训练外,抗精神病药物是目前治疗该病的常用且有效的治疗手段。
受益与风险并存
面对抗精神病药物在老年痴呆症中运用的疗效与风险,临床医生与药师都要认真斟酌。医生任何临床处置都应该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全方位地综合考虑疗效、安全性和耐受性,采取个体化的治疗方案。由于痴呆患者多处于高龄,肝肾功能较年轻患者明显减退,药物的耐受性下降,更易出现药物蓄积,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可能性增大。同时由于老年患者常合并多种躯体疾患,需要合用多种药物。抗精神病药物会与其他药物产生相互作用,不仅会影响药物疗效,也会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几率。服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出现脑血管意外的风险高于典型的抗精神病药物,可能与患者高龄、活动较少,以及服药时间过长导致的代谢综合征等因素有关。我们就应严格把握治疗要点,让抗精神病药物最好地发挥疗效,同时尽可能避免不良反应。
抗精神病药使用原则
药物治疗痴呆的行为和精神症状一般应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一、治疗一定要针对“靶症状”,抗精神病药物只用于治疗存在幻觉、妄想和行为障碍的痴呆患者,而不可作为预防用药,切忌无的放矢或盲目用药。
二、以最小有效量进行治疗。一般来讲,用药量只相当于正常治疗剂量的1/3~1/4,甚至更少,对于高龄或者有躯体合并症的患者更是如此。
三、根据病情的动态变化随时调整药物剂量。如症状加重可以适当加药,症状减轻或消失则应及时减药或酌情停药,尽量避免长期用药。
四、起始剂量宜小,选择的种类也要尽量少。剂量调整的幅度宜小,剂量调整间隔的时间宜长。
五、在应用抗精神病药物期间,尽可能减少合并用药,应该适当减少或停用一些非主要临床用药。
六、始终警惕药物的副作用以及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老年期痴呆患者大多数存在心血管病、糖尿病以及肾脏功能问题。因此,在药物的选择上,必须予以充分的注意,选择一些效果好,副作用轻的药。
七、为了使治疗获得理想的效果,取得患者家属的支持和配合非常重要。因此,医生应将诊断、治疗目标、预后、注意事项、可能产生的问题等不厌其烦地反复告知,以免产生不必要的医患矛盾和纠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