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柳氮磺吡啶栓是一种治疗炎症性肠病的特殊用药,经过临床验证后,证明对结肠炎和慢性结肠炎等都有显著的疗效,是公认的肠道抗炎药。柳氮磺吡啶栓制剂比较特殊,但并不影响疗效。

柳氮磺吡啶栓为磺胺类抗菌药。柳氮磺吡啶及其代谢产物5-氨基水杨酸和磺胺吡啶的作用方式尚不明确。可能与其在动物和体外试验中表现出的抗炎和免疫调节作用有关。动物放射自显影研究表明,柳氮磺吡啶(SSZ)能与结缔组织亲和,并在浆液、肝脏和肠壁中处于相对较高的水平。对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分别直肠给予柳氮磺吡啶及其主要代谢产物5-氨基水杨酸和磺胺吡啶的临床研究表明,产生主要治疗作用的可能是5-氨基水杨酸。
柳氮磺吡啶栓进入肠道被细菌分解为5-氨基水杨酸及磺胺吡啶,残留部分自粪便排出。5-氨基水杨酸几乎不被吸收,大部分以原形自粪便排出,但5-氨基水杨酸的N-乙酰衍生物可见于尿内。磺胺吡啶可吸收入血,最后由尿排出,尿中可测知其乙酰化代谢产物。血清磺胺吡啶及其代谢产物的浓度(20~40μg/ml)与毒性有关。浓度超过50μg/ml时具毒性,故应减少剂量,避免毒性反应。磺胺吡啶及其代谢产物也可出现于母乳中。
磺胺药可穿过血胎盘屏障至胎儿体内,动物实验发现有致畸作用。人类中研究缺乏充足资料,因此孕妇应禁用。磺胺药可自乳汁中分泌,乳汁中浓度约可达母体血药浓度的50%~100%,药物可能对乳儿产生影响;磺胺药在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的新生儿中的应用有导致溶血性贫血发生的可能。因此哺乳期妇女应禁用。由于磺胺药可与胆红素竞争在血浆蛋白上的结合部位,而新生儿的乙酰转移酶系统未发育完善,磺胺游离血浓度增高,以致增加了核黄疸发生的危险性,因此该类药物在新生儿及2岁以下小儿应禁用。老年患者应用磺胺药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的机会增加。如严重皮疹、骨髓抑制和血小板减少等是老年人严重不良反应中常见者。因此老年患者宜避免应用,确有指征时需权衡利弊后决定。
百济药师温馨提醒:柳氮磺吡啶栓是一种特效抗炎药,柳氮磺吡啶栓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常用药物,柳氮磺吡啶栓的疗程一般是1--2年的,疗程确是比较长的。柳氮磺吡啶栓在治疗结肠炎过程中效果还是不错的,使用副作用也比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