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叶下珠片对对乙肝病毒有抑制作用,具有保护肝细胞及提高细胞免疫力功能作用。同时,叶下珠片的毒性小,使用安全,没有致突变作用。叶下珠片对免疫功能有明显的增强作用。
在国内近百种治疗乙肝的中药中,能提供对乙肝治疗有潜在疗效的循证医学证据的药物有猪苓多糖、苦参碱、叶下珠、甘草类制剂和丹参制剂。其中
叶下珠片有望与
拉米夫定等西药联合应用以起到减毒增效的作用,成为治疗乙肝植物药的新选择。
叶下珠为大戟科叶下珠属植物,广泛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少数分布于北温带。该植物在全球有500~600个品种,印度约有39种,我国有67种,其中云南西双版纳地区就有9种。叶下珠味微苦,性凉,入肝肺两经,能清热利湿、清肝去火、明目消积。我国南方地区,特别是云南的西双版纳傣族地区的百姓有将苦味叶下珠用于治疗黄疸性肝炎、肾性水肿、
泌尿系统感染、结石、肠炎、眼
结膜炎、无名肿毒及毒蛇咬伤等疾患的习惯。傣族地区的居民常用苦味叶下珠浸泡后代茶饮,用于清肝去火、镇咳祛痰、解暑。并用新鲜的苦味叶下珠植物渍汁外敷治疗皮肤病。
近年来,叶下珠植物由于其独特的抗乙肝临床疗效引起了医药界的关注。1988年,印度学者Thyagarajan博士首先报道,印度的苦味叶下珠对乙肝有显著疗效,可使59%的乙肝患者表面抗原HbsAg转阴。同年,美国因发现乙
肝病毒而获1976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的Blumberg教授领导的美、印研究协作组研究发现,苦味叶下珠含有大量的生物活性成分,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对乙肝病毒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叶下珠片的主要化学成分:没食子酸、甲氧基糅花酸、卵谷葘醇、丁二酸、胡萝卜苷、山茶素、阿魏酸、木脂素、檞皮素、短叶苏木酸、柯里拉京、黄酮、去氢诃子次酸、糅质、生物碱、芸香苷、糅料云实素、短叶苏木酸乙脂、短叶苏木酸甲脂、老鹤草素、短叶苏木酚酸和去氢诃子次酸三甲脂等。其中没食子酸为主要活性成分,具有抗病毒作用。
目前,国内已经研发出利用苦味叶下珠、甘草、青叶胆、黄芪等组方而成的中成药,在临床上与干扰素、拉米夫定联合应用,其初步结果显示出积极的治疗效应,相关研究还待继续深入。当前,科研人员正在对苦味叶下珠抑制乙肝病毒复制的作用机理进行研究,并试图分析出其发挥主要药理作用的成分。
百济药师温馨提醒:叶下珠片应口服,一次4-6片,一日3次,治疗
慢性乙型肝炎以三个月为一疗程。月经紊乱期慎用叶下珠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