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是儿童期常见的一种行为障碍,患病率在1%~10%之间。表现为在认知参与的活动中,注意力不集中、注意缺乏持久性,活动量多且经常变换内容,行为冲动、唐突、不顾及后果。通常起病于6岁以前,学龄前症状明显,随年龄增大逐渐好转,部分病例可延续到成年期。
从临床表现上看,是否具备ADHD的核心症状是诊断的关键,核心症状主要是注意缺陷、活动过多和行为冲动。(1)注意缺陷:是指主动注意保持时间达不到正常时相应有的年龄和智商水平。多数患儿注意力不集中,易受环境的干扰而分心,注意对象频繁地从一种转到另一种。(2)活动过多:在需要相对安静的环境中,活动量和活动内容比预期的明显增多,在需要自我约束或秩序井然的场合显得尤为突出,表现为话多,过分不安,小动作多,不能静坐,跑来跑去,爬上爬下,喜欢危险的游戏,喜欢恶作剧。(3)冲动行为:在信息不充分的情况下引发的快速、不精确的行为反应。表现为幼稚、任性易激惹、行为唐突冒失;事前欠考虑,行为不顾后果,事后不会吸取教训。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属于终身性疾病,其发病与中枢神经的结构和功能发育受损有关,目前的治疗不能促进受影响的神经功能恢复,也不能使
多动症的核心症状消失。儿科医生应给予父母咨询,对患儿进行行为治疗、教育指导、社会技能训练等综合性的治疗。2001年美国儿科学会对学龄儿童的ADHD发表了临床治疗指南,主要有如下5点:(1)ADHD应视为一种慢性疾病——症状表现随年龄变化而不同,但可持续至青少年、甚至成年,故治疗需长期性;(2)父母、儿童、儿科医生及其他专业人员应与教师一起制定以特定目标行为为主的治疗;(3)儿科医生或其他临床医生应推荐药物和(或)行为治疗,以改善有问题的目标行为;(4)如果治疗未能改善有问题的目标行为,临床应再评价初诊和治疗是否正确,以及有否ADHD的共患病;(5)儿科医生或其他专业医生应对ADHD儿童进行系统随访,并从父母、教师和儿童处获得信息即目标行为问题的治疗效果、有无不良反应等进一步调整治疗计划,使之更有效。这一指南对我国ADHD的临床治疗具有相当的参考价值。迄今为止,只有2种治疗即药物和行为治疗具有持久的疗效,为儿科学会强烈推荐。
ADHD的药物治疗
(1)一线药物:兴奋剂,目前国内可用的兴奋剂药物包括短效和长效两种,短效是哌甲酯(ritalin),长效是匹莫林,因可引起致敏的肝脏毒副作用,现已很少用。由于兴奋剂的剂量-效应关系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儿科医生需多次的摸索和观察才能发现个体儿童的最佳药物剂量即最大的疗效、最小的副作用的剂量。(2)二线药物以抗抑郁药三环类为主,如丙米嗪、去甲丙米嗪。当临床使用2种兴奋剂无效,或兴奋剂治疗伴发
失眠、抽动,可尝试三环类抗抑郁剂。(3)三线药主要为可乐亭,它是α-激动剂,一种中枢性抗
高血压药物,用于一线和二线药无效,或ADHD共患
睡眠障碍、抽动症、多动秽语综合征的儿童。目前对三线药物的研究报道并不多,国内儿科临床也较少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