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胃炎是各种原因引起的胃粘膜炎症改变,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根据发病情况可分为急性与慢性。慢性胃炎的发病部位多在胃体、胃窦、贲门。近年,小儿胃炎发病率逐年增加,那么,小儿慢性胃炎是怎么引起的?
过去,大多数人只是重视胃炎在成人中的发病,而对小儿胃炎认识不足且存在误区,人们都认为小儿胃肠症状出现多以胃肠功能紊乱、脾胃不和、肠痉挛等为主要原因,治疗上对症处理,疗效不确切。近年来,随着检查技术的提高,小儿胃炎发病率逐年增加,通过现代检测的开展提高了诊断水平,其诊断率较前提高3~4倍。
其中,小儿慢性胃炎的发病原因主要有以下的五个方面:
1、幽门螺杆菌:在儿童中原发性胃炎,Hp感染率高达40%,慢性活动性胃炎高达90%以上,而正常胃黏膜几乎很难检出Hp。感染Hp后,胃部病理形态改变主要是胃窦黏膜小结节,小颗粒隆起,组织学显示淋巴细胞增多,淋巴滤泡形成,用药物将Hp清除后,胃黏膜炎症明显改善。
2、化学性药物:小儿时期经常感冒和发热,反复使用非甾体类药物,如阿司匹林、吲哚美辛等,使胃黏膜内源性保护物质前列腺素E2减少,胃黏膜屏障功能降低,而致胃黏膜损伤。
3、不合理的饮食习惯:食物过冷、过热、过酸、过辣、过咸或经常暴饮暴食、饮食无规律等,均可引起胃黏膜慢性炎症,食物中缺乏蛋白质、B族维生素也使慢性胃炎的易患性增加。
4、细菌、病毒和(或)其毒素:鼻腔、口咽部的慢性感染病灶,如扁桃腺炎、鼻窦炎等细菌或其毒素吞入胃内,长期慢性刺激可引起慢性胃黏膜炎症;有报道40%的慢性扁桃腺炎患者其胃内有卡他性改变。急性胃炎之后胃黏膜损伤经久不愈,反复发作,亦可发展为慢性胃炎。
5、十二指肠液反流:幽门括约肌功能失调时,使十二指肠液反流入胃增加。十二指肠液中含有胆汁、肠液和胰液。胆盐可减低胃黏膜屏障对氢离子的通透性,并使胃窦部G细胞释放胃泌素,增加胃酸分泌,氢离子通过损伤的黏膜屏障并弥散进入胃黏膜,引起炎症变化、血管扩张、炎性渗出增多,使慢性胃炎持续存在。
百济药师温馨提醒: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该督促小孩改掉不良的饮食卫生习惯,定时定量不偏食、挑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