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系统性红斑狼疮危象起病骤然、来势凶猛,极易导致患者死亡,但其发病机制尚未阐明,导致西医与中医两种治疗各具特色,且中医络病理论在对其辨证治疗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对络病理论和狼疮危象两者之间的关联做一简要综述。
【关键词】络病理论;系统性红斑狼疮危象;中医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全身性、弥漫性自身免疫疾病, 目前病因尚未完全阐明,但认为其发病机制与遗传、环境、激素、感染、药物和机体免疫异常等多种因素有关,其病变可累及皮肤黏膜、骨骼肌肉、肾脏及中枢神经系统等身体多个部位,病情常迁延不愈。狼疮危象是指可危及生命的重症SLE,包括急进性肾小球肾炎、神经精神狼疮、重症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严重的肠系膜血管炎、弥漫出血性肺泡炎和急性重症肺间质病变等。笔者回顾近年来相关文献,认为狼疮危象与络病之间存在一定联系,现简要综述如下。
1 病机与辩证
《灵枢·脉度》日:“经脉为里,支而横出者为络”。这是祖国医学关于络的最早记载。明末清初的医学大家喻昌曾言:“十二经脉前贤论之详矣,而络脉则未之及,亦缺典也”。自明清以后,络病理论在临床治疗中的价值才逐渐显现重视。清代大家叶天士在《内经》将络划分为阳络与阴络,认为外感重症和内伤疑难杂病中均存在络病的病机在,可具体表现为易瘀易滞,易人难出,易积成形。现代中医研究表明,SLE危象的病机以脏腑阴阳失调的内因为根,以热毒和湿毒的外因为剧,导致热毒内侵营血、久之阴损及阳,终至阴阳两虚、阴阳离绝而亡 ,与“初病在经,久痛入络”的络病理论甚为相近。
2 治则与治法
姜泉认为狼疮危象(热毒炽盛证)是热在气分营分,乃实证,宜用清热凉血,解毒化斑进行治疗,以化斑汤或清瘟败毒饮加减(生石膏
《灵枢·血络》“奇邪而不在经者,血络是也”;“阳气蓄积,久留而不泻者,(刺之)其血黑以浊”,表明针刺放血疗法在我国古代就已应用于血络病治疗。吴玉斌通过分析对比免疫净化疗法、血浆置换法和细胞净化法对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危象治疗效果,结果表明经过免疫净化疗法的治疗,体循环中存在的致病因素能在短时间内被大量快速清除,狼疮危象得到缓。可见现代经过验证对治疗狼疮危象有效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是基于古代中医文献资料的。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目前这些基于现代科学技术的西医和西药对狼疮危象具有缓解作用,但由于其治疗成本较高和治疗的局限性以及某些明显的毒副作用等因素,使国内多数学者对其进行了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尝试,并证实在降低激素用量、抑制西药毒副作用、改善患者症状和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等方面有显著作用。
3 预后
虽然基于现代科学技术的治疗方法能够有效的缓解SLE危象带来的冲击,但由于其病因不明、机制复杂、进展迅速等原因,导致该病预后较差(见表1)。
4 小结
中医对SLE发病机制的观点主要包括:特殊体质,禀赋不足论,痹症论,肾虚论,阴阳毒论和久病入络论等。现代络病理论的代表吴以岭认为,络脉遍及全身,若其受损,则病变广而多样,络脉既可作为气血运行的通道,亦可作为病邪传变的媒介。络脉病变主要以寒热、皮疹、疼痛、出血、脉涩、结聚、闷胀等为临床表现,与SLE危象的多器官受累相似;络病久治难愈、致病广泛、变化无常的特点与多数SLE危象患者其病程长,不能完全治愈相近。戚淑娟等将攻补兼施,飞升走降通络,清热解毒通络,扶正通络等用于SLE辅助治疗,表明络病理论对治疗SLE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此外,中医常以“久病入络”为突出特点、通络为中心环节并根据标本虚实的特点有所侧重的原则治疗SLE危象,以此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目前对SLE危象的治疗方法各有千秋,但笔者认为中西医结合治疗集合了中医辨证论治和现代科学技术及药物,能够有效控制并缓解狼疮危象。此外,SLE患者还须坚持一定的原则,如正确的早期诊断、及时规范治疗和科学管理并重等,调畅情志,保持良好的饮食起居习惯等,可有效地预防病情向危象恶化。
(叶尔古丽•巴依朱马,中医络病理论与系统性红斑狼疮危象的证治关系[J]中国中医药咨询,2012年4月第4卷第4期: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