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妥乐平是从事先接牛痘病毒疫苗兔的皮肤中提取的非蛋白物质,广泛应用于疼痛性疾患以及变态反应性疾病的治疗。近年来通过进一步的药理研究及动物实验发现神经妥乐平具有特异性抑制变态反应时激肽的释放作用,使缺血性脑水肿得以减轻,并且使神经细胞内的钙含量明显减少,同时发现神经妥乐平对于免疫细胞介导的病态神经细胞具有修复作用,尤其是能通过调节神经细胞膜的钠―钾泵,对缺氧状态下神经细胞膜电位的去极化起抑制性调节作用,而起到对神经细胞膜稳定作用,为缺血性
脑卒中的治疗提供了依据。本研究是为了观察神经妥乐平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确切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1.1.1 入选标准:发病48h以内,经CT确诊的中至重度颈内动脉系统的
脑梗塞患者,包括动脉硬化性硬塞和心源性栓塞;年龄≤80岁,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欧洲入卒中量表―ESS)<80分;梗塞灶面积>2.25cm2。
1.1.2 排除标准:神经功能评分中有关意识水平评分≤4分;发病3d重复头颅CT未见病灶或属腔隙性或出血性梗塞;以往有脑卒中后遗症状或此次发病对应偏瘫侧的脑部原已有梗塞灶者:发病前或发病时已有可能对试验结果造成影响的治疗如激素、利尿剂、高渗性脱水剂及溶栓、抗凝、降纤等治疗者。
1.2 用药方法:入选病例共50例,男23例,女27例,年龄50~80岁;随机分为神经妥乐平治疗组(31例)和对照组(19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发病时间、病理分类和伴发疾病无统计学差异。治疗组:即用6安瓿神经妥乐平(每安瓶3.6U,日本脏器公司,批号IM005)静脉推注,然后用10安瓶分上下午2次静脉推注,注射速度>5min,共10d(即106安瓿为一疗程),基础用药:维脑路通针剂200mg加入5%葡萄糖25ml静脉滴注,1次/d,共21d;对照组用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静脉推注,基础用药相同。
1.3 观察指标:①既往史及伴发疾病。②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根据欧洲卒中评分量表一ESS,治疗前及用药d7、d11、d21各观察1次。③日常生活活动(ADL)量表(Barthel指数),发病前及治疗21d各观察1次。④CT病灶面积和平均CT值。采用CT机上专用软件分别在入院时和发病d3、d11、d21各检测1次。⑤副反应监察,在整个治疗过程中随时观察,包括常规血化验。
1.4 CT病灶改变评定标准:病灶缩小程度ST=S1-S2(S3)/S1×100%; S1为发病第3d病灶面积,S2和S3分别为和11d和21d时病灶区面积。SR≤5%为无明显改变,SR>5%为有改善。梗塞区低密度程度=病灶区平均CT值/对侧大脑半球相应部位平均CT值×100%;密度增加程度MR=MR2(MR3)-MR1; MR1为发病第3d病灶区低密度程度,MR2和MR3分别为发病第11d和第12d同一病灶范围区低密度程度;MR≤4%为无明显改变,MR>4%有改善。
1.5 统计学分析:应用配对t检验及X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Ridit检验。
2 结 果
2.1 神经功能及生活能力评定:用药后7d、11d、21d神经功能评分显示,治部组用药前后有明显的差异,31.6%,两组有显著的差异(P<0.01)。治疗后21d生活能力评定比较,部分和完全恢复者,神经妥乐平组为61.3%,对照组为30.1%,反映出与神经功能缺损的改善率相一致的结果。
2.2 CT病灶改变:用药后11d,治疗组病灶平均缩小28.8%,对照组不但没有缩小反而有所扩大,两组相比差异显著。21d后再次测定治疗组病灶面积进一步缩小达41.5%,虽然对照组与发病第3d病灶面积相比缩小32.7%,但改善程度仍低于神经妥乐平组。治疗11d、21d后,两组的低密度程度均有提高,但治疗组较对照组有更大改善,特别在11d时有显著性差异。两组的临床结果与CT对病灶的大小和平均CT值的评价之间虽然表现出一定的相应变化,但经相关性检验并不呈等比的变化。神经妥乐平治疗组中1例出现湿疹,其它副作用发生频率,两组无统计学差异。两组中各有一例死亡,均为心源性栓塞,发病时均有心肌缺血表现。神经妥乐平组的死亡者为入选第2d死于急性左心衰,对照组死亡者为入选第10d死于急性左心衰和严重的肺部感染,两组死亡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
3 讨 论
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后,除缺血中心坏死区无法逆转外,周围半暗区的神经元在急性期尚未死亡,但如果因缺血所至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得不到及时扭转,这些半暗区神经细胞将逐渐走向死亡。通过这项研究我们认为神经妥乐平在治疗缺血性
中风方面肯定有效,特别在减轻脑水肿方面疗效更加确切,并经CT观察得到证实,如果我们能选择发病<6h或<3h病人为观察对象,并进行双盲对照研究,相信会更加客观而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