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免费新药临床试验,试还是不试?对于药物临床试验,首先要考虑的就是与自己获得的收益,比如细致入微的临床照料、顶尖专家、免费获取新的治疗方法等,同时考虑风险是不是可以承受。
对于多数人而言,免费新药临床试验是未知的陌生的事物,出于对安全的担心,“敬而远之”成了普选项,但是,一些患了疑难病或者“绝症”的人,也往往把参加免费新药临床试验当作“不治之症最后的选择”。
北京大学临床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武阳丰教授介绍“参与不同类型、不同阶段的药物临床试验所面临的风险也是有很大差异。药物临床试验通常分为四期,从I期到IV期,分别对应了临床药理和毒性、临床治疗效果初步探索、确证性评价临床实验和上市后临床试验。随着试验的进展,研究者对药物的了解越来越多受试者面临的风险是逐渐降低的,未知风险也越来越少。”药物临床实验无疑是一件有巨大奉献精神的事,但是也有一些收益。
“比如有机会获得细致入微的临床照料并接触到这个领域的顶尖专家、免费获取新的治疗方法等。如果决定要参加药物临床试验,首先要考虑的就是与自己获得的收益相比,参加试验的风险是不是可以承受,在试验中遇到因试验造成的身体损伤时是否有保险等措施来保障自己的权益,参加药物临床试验对自己的生活有多大的影响,一定要在这些问题搞清楚之后再做出决定。”武阳丰教授指出。
“一个化合物从发现到上市,要花去13、4年的时间,而药物临床试验的志愿者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没有他们,就没有新药物的产生。因此,对他们也应该有足够的尊重,要符合伦理。”中华医学会医学伦理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丛亚丽教授说:“毫无疑问,药物临床试验对社会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它在发展过程中也引发了许多深刻的伦理问题,直到1964年《赫尔辛基宣言》发布,80年代到90年代各国逐渐发布药物临床试验管理规范之后,药物临床试验才进入了'有组织有纪律的'状态。中国药物临床试验的规范化管理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与各国基本同步,不同之处在于在中国开展药物临床试验必须在经过资质认定的机构进行,这有助于临床研究质量的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