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为了观察散结乳癖贴膏治疗“气滞血瘀型”乳腺增生病的临床疗效。方法:6例“气滞血瘀型”乳腺增生患者外用散结乳癖贴膏,一次l贴,一日1次,持续贴敷8小时。1个月经周期为1疗程。患者治疗2个月经周期后,观察总体疗效及症状变化情况。结果:综合疗效、中医证侯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86.67%和70.00%。结论:散结乳癖贴膏外用是治疗“气滞血瘀型”乳腺增生病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乳腺增生病;外治法;散结乳癖贴膏
乳腺增生病是指临床上以乳痛、乳腺组织局部增厚或有多个大小不等的结节为主要症状,在病理上以上皮增生、纤维组织增生及部分以淋巴细胞为主的炎性细胞浸润为主要变化的疾病。乳腺增生病属中医的“乳癖”范畴,为外科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之一,是妇女最常见的乳房疾病。多发于30~50岁的中年妇女、发生率高达30.0%~49.3%r 31。随着生活方式、饮食结构的变化,成年女性乳腺增生病患病率正以每年2.7倍的速度递增,其发生乳腺癌的危险性要比健康妇女高1.4~1.5倍,因此值得注意。若治疗不当,或反复发作,缠绵日久,部分乳腺增生病有可能演变为乳腺癌,这在流行病学、病理形态学上有充分的依据[41。我科采用散结乳癖贴膏治疗“气滞血瘀型”乳腺增生病收到了满意的治疗效果,现将治疗方法及临床效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60例诊断为“气滞血瘀型”乳腺增生病的患者,均为2008年1月~2008年12月来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外科就诊的患者。平均年龄39.6岁;病程1年以内的5例,1~6年的33例,6+~10年的21例,10年以上的1例;双侧发病的48例,单侧发病的12例;轻度19例,中度29例,重度l2例。
1.2 诊断标准
1.3 证候分级量化标准
①乳房疼痛:无(自评0级)0分;隐痛、触痛(自评1~3级)2分;疼痛较重,胀痛、钝痛或窜痛,尚能忍受(自评4~6级)4分;坠痛或刺痛不能近衣(自评7~10级)6分。
②乳房肿块
肿块大小:以单侧最大的肿块长径计算。无肿块0分;肿块长径≤
肿块质地
无0分;质增厚2分;质韧4分;质韧硬6分。
①胸胁胀满:无0分;偶有1分;经常2分;持续3分。
②烦躁易怒:无0分;偶有1分;经常2分;持续3分。
③月经量少色暗或有少量血块:无0分;量少,色暗1分;量少,色暗,有少量血块2分;量少,色黑暗,有血块3分。
④经行腹痛:无0分;轻度少腹痛,可忍受1分;少腹痛明显,不易忍受2分;少腹痛较重,难以忍受3分。
⑤舌象:舌质淡红、苔薄白0分;I rr.-lI闩或有瘀点、瘀斑1分;其他异常不计分。 ·
⑥脉象不计分。
1.4 病情轻、中、重分级:轻度:中医证候积分7~14分;中度:中医证候积分15~23分;重度:中医证候积分24~32分。
1.5 纳入标准:符合西医乳腺增生病诊断标准,且符合中医气滞血瘀证辨证标准,年龄在18~50岁女性。
1.6 排除标准:妊娠期、哺乳期、绝经、严重月经周期紊乱或功能性子宫出血妇女;乳腺恶、良性肿瘤及炎症性疾患;男性乳腺增生病患者;有严重心、肝、肾和造血系统等原发疾病,精神病患者;服用避孕药及性激素类药物者;已知对该类药物过敏及过敏体质者。
2治疗方法
黑龙江鹤翔制药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Z20040073规格:
3 疗效观察
3.1观察指标:患者于治疗前后行乳腺彩色超声波检查,并询问病情、病史,记录相关症状及肿块大小,并记录①疼痛的程度②肿块的大小③全身伴随症状(包括舌、脉)④乳腺彩色超声波检查。
3-2疗效评价标准:
临床痊愈:乳房肿块、乳房疼痛消失。
显效:乳房疼痛明显减轻或消失,乳房肿块长径缩小1/2以上。
有效:乳房疼痛减轻或消失,乳房肿块长径缩小1/3以上。
无效:症状元改善,乳房肿块未见明显缩小或缩小不足1/3者。
尼莫地平法:疗效指数(n)=(治疗前总积分-治疗后总积分),治疗前总积分× 100%
临床痊愈:症状与体征积分值降低≥90%。
显效:症状与体征积分值降低70% ,<90%。
有效:症状与体征积分值降低≥30%,<70%。
无效:症状与体征积分值降低<30%。
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1.0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t检验。
5治疗结果
5.1患者疗效情况见表1。
5.2患者症状改善情况见表2。
由表2可见,患者治疗后乳房肿块、乳房疼痛积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降低,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说明本治疗方法对乳房肿块、乳房疼痛皆有效。
6 典型病例
李某,女,38岁,
7 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病原因是由于卵巢内分泌功能失调,体内黄体素不足,雌激素相对增高导致乳腺周期性改变过程中复旧不足而引起的乳腺慢性良性增生性疾病 。故多采用激素类、维生素类药物及手术治疗,治疗缺乏针对性,疗效不理想,副作用较多。
目前中医药治疗是乳腺增生病的首选治疗方法,临床经验提示中医药治疗对乳腺组织增生病疗效较好,无毒副作用。现在临床中医药治疗乳腺疾病包括中药内服和外治。外治法包括:中药外洗、中药贴敷、药磁乳罩磁片、中药离子导人、穴位埋线、注射、封闭、按摩治疗等 。伴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以人为本”的思想在当今医疗活动中尤为重要,人们在追求临床疗效的同时,更注重药物的简单性、方便性和无毒性,现代药物透皮技术的发展无疑为临床给药提供更广的空间,同时也使古老的中药外治焕发了勃勃生机。
中药外治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献资料,是中医药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追朔中医的发展,可以概括为萌芽于原始社会,奠基于先秦,发展于汉唐,丰富于宋金元,成熟于明清,提高于现代。《五十二病方》全书记载283方,其中外治方达一半以上,运用药物外治法有:敷贴法、熏蒸法、熨法等20余种。《黄帝内经》记载了浸渍、涂敷等中药外治法,开创了膏药之先河。《理瀹骈文》提出“外治之理”亦即内治之理,日:“凡汤丸之有效者,皆可熬膏;膏药用药,必得气味俱厚者方能得力”,申明了内病外治之义 。
中药外治法和内治法一样均是以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思想为指导,运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将药物施与皮肤、孔窍、腧穴等部位,发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解毒化瘀、化痰散结等作用,使失去平衡的脏腑阴阳得以重新调整和改善,从而促进机体功能的恢复,达到治病的目的。中药贴敷是通过透皮吸收的药理作用,使药物能较持久的释放,吸收到体内,避免药物对胃肠道和肝脏的损害,同时也避免了胃肠道与肝脏对药物的影响,从而提高了药物的利用度。
“散结乳癖贴膏”是黑龙江鹤翔制药有限责任公司研发生产的国内第一个外用治疗女性乳腺增生的国家级新药。它秉乘祖国医学辨证施治理论,由莪术、姜黄、木鳖子、天葵子等药物组成,采用先进的提取及制备工艺,使“药性峻猛而不过,药力持久而不衰”,具有行气活血散结消肿。同时用靶向透皮给药技术,直接针对乳房肿块产生治疗作用,又能反射性调理卵巢功能,疗效显著、稳固,愈后复发率极低。经我们临床观察其对“气滞血瘀型”乳腺增生患者的乳房疼痛、乳房肿块有明显的改善作用,综合疗效、中医证侯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86.67%和70.00%。
综上所述散结乳癖贴膏外用治疗“气滞血瘀型”乳腺增生病疗效肯定、操作简便、无毒副作用,应在临床推广使用。
(张丽芬,散结乳癖贴膏治疗“气滞血瘀型”乳腺增生病疗效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12年5月: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