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先兆是中风病的早期信号,它多见于中年以上人群,以眩晕、肢麻、短暂性瘫软、语涩、晕厥发作为主要临床表现。现代研究认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简称TIA)可归属于中风先兆的范畴。如果已有中风先兆的出现,但未经治疗,则约有1/3的患者在3~5年内有发生中风病的可能。因此,对中风先兆防治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且符合中医“治未病”的治疗原则。
1 病因病机
中风病先兆证乃中风病之轻证,与中风病有大致相同的病因病机,发病原因有“风、火、痰、气、瘀、虚”之说。但孰为中风先兆证发病过程的关键环节,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许成华[1]认为中风先兆的发展、缓解与加重,取决于人体正气的强弱,邪气痰浊、瘀血的轻重,若遇情志失调,劳逸过度,饮食不节等诱发因素刺激,机体的自我调节代偿机能紊乱,气血失调,痰浊瘀血乘机作祟,风邪内动而发中风先兆。孙建等[2]认为中风先兆病机主要分为以下两方面:一是阴阳失调,肝阳化风,气血逆乱,直冲犯脑;一是血瘀阻滞或痰瘀阻滞,气血失于流畅,筋脉失养,血瘀或痰瘀滞于脑窍而致病。邵氏[3]认为内风旋动为中风先兆发病的主要病机,瘀血痰浊是重要的致病因素。在中风先兆的发病机制中,肝阳化风仅是内风起因的一个方面,而热毒化风则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罗氏[4] 认为中风先兆病因病机主要表现在5个方面:(1)环境污染,有毒物质伤害人体,致脏腑气血亏虚;(2)运动减少,体肥多湿,湿聚成痰,或阻滞气机,气滞血瘀;(3)起居失调,情志失畅,阻滞气机,致气滞血瘀;(4)饮食膏粱厚味,痰热内生,血行迟缓,凝而为瘀;(5)年高久病,气血亏虚,阴阳失调,致肾精亏虚,脉道滞涩而成瘀,瘀血痹阻脑脉则发中风先兆。路晟等[5]认为火、痰、瘀为中风先兆病机之本,脑络阻滞为病机之标,腑实壅塞为病机的重要因素。归纳起来,比较统一的认为是由于脏腑气血虚损而致内生痰、火、风、瘀等实邪,病机可归纳为虚、火、痰、风,而又以虚为本病之关键。
2 诊断标准
现大多遵循1993年11月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学会脑病专业委员会第六次学术会议通过的中风病先兆证的诊断标准[6]。申春悌等[7]则以中风发生的1月前、1月内和24h内为时间界限将中风先兆分为远期先兆证、近期先兆证和前夕先兆证,并指出远期先兆证主要表现在记忆障碍、感觉异常、头面五官异常、动作异常,近期先兆证主要表现在反应迟钝、眩晕头昏、心烦易怒、急躁、构音不清、一过性失语,前夕先兆证主要表现在神志异常、头痛、呕吐痰涎和筋惕肉瞤。
大量研究表明,中风先兆与
高血压病、
糖尿病、心脏病、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症等有密切关系,因此基础研究上,应开展以基因分子生物学为主,结合血压、血糖、血脂等多途径、多学科的研究,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其机制,同时对中风先兆采取多种机制、多种形式的综合治疗,必将会提高对本病的防治效果,达到“不治已病治未病”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许成华.中风先兆的防治.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08,6(3):241-242.
2 孙建,曹奕. 中风先兆证初探.中医药临床杂志, 2008,20(6):641-642.
3 尤可,孔立.邵念方教授从热毒论治中风病先兆证. 中国民间疗法,2007, 15(9):4-6.
4 程红. 罗陆一教授治疗中风先兆经验介绍.新中医,2008,40(5):14-15.
5 路晟,赵建国. 中风先兆发病机理的探讨.中医药管理杂志,2007,15(4):287-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