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衰竭(简称“心衰”)作为各种心脏病发展的最终阶段,已成为重要的心血管病症。近年来虽然我国在慢性心衰的防治策略上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在急性心衰方面的问题还比较多,临床研究的证据较少,研究比较滞后,流行病学资料不全,各地医院特别是基层医院对急性心衰的处理缺乏规范,仍自行其是。专家表示,由于急性心衰常危及患者生命,必须紧急施救和治疗,临床上需要对其急救和治疗措施进行规范;在制定指南时,要考虑到为医生,特别是基层医生提供适宜、实用的诊治规范。
规范诊治刻不容缓
流行病学资料表明,全球心衰患者的数量已高达2250万名,并且仍以每年200万的速度递增,其5年存活率与恶性肿瘤相仿;20%的心衰患者出院后将在30天内再住院,导致医疗费用激增。我国目前在35~74岁成年人中约有400万名心衰患者,并呈逐年上升趋势。一项对我国42家医院1980、1990、2000年3个时段住院病历所做的回顾性分析表明,因心衰住院的患者约占住院心血管病患者的16.3%~17.9%,其中60岁以上者超过60%;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35.1、31.6和21.8天;入院治疗的轻症患者并不多,而是以心功能三级以上的重患者居多。
据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任委员胡大一教授介绍,近10余年,尽管对于慢性心衰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已取得长足进步,但急性心衰的临床工作仍存在以下问题:临床研究,尤其大样本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很少,临床证据匮乏,使得目前各国指南中关于治疗的推荐大多基于经验或专家意见,缺少充分的证据支持;我国自己的研究严重滞后,缺少临床资料,甚至基本的流行病学材料也不够齐全;对急性心衰的处理我国各地缺少规范,急性心衰的病死率虽有下降,但仍然是心源性死亡的重要原因,成为我国心血管病急症治疗的一个薄弱环节。因此,规范心衰诊治,挽救患者生命,节约医药成本,是我国急需解决的课题。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心力衰竭学组组长、南京医学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黄峻教授说,早在2008年,我国心血管病学专家就认为迫切需要规范急性心衰的诊断和治疗,主要是基于以下几方面的考虑:一是我国在2007年12月颁布了“慢性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对慢性心衰诊治起了积极的作用,但该指南中“慢性心衰急性发作”部分不够全面,仅着重临床处理,从急性心衰的角度来看所包含急性心衰的部分不是很全面,而且有一些内容跟目前最新的治疗理念还存在一定差距;二是从2008年开始,卫生部把慢性心衰的规范化诊断和治疗列入卫生部“十年百项”培训项目之中,当年培训基层医生逾1万人。
在培训过程中,专家发现,基层急诊科医生除了需要掌握慢性心衰方面的防治知识以外,也需要掌握关于急性心衰的新进展,他们需要更新知识;即使是在高层次专家中,也有一些争论。原因很简单:急性心衰在临床的证据方面不是非常多,临床研究做得不是很深入和广泛,在临床处理中及药物的应用方面都存在一些争论。因此,我国迫切需要一部急性心衰的诊断和治疗指南,对这些问题进行概括,综合形成一个规范化的意见以供我国医生,特别是基层医生作为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