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伤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它的防治涉及的学科广泛,与预防医学、普通外科、整形外科、显微外科、内科等诸多领域均有关系。而小儿烧伤又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本文就小儿烧伤的流行病学特征及救治特点作一初步分析,以引起同行的注意和社会的重视。1995年1月~2002年12月我院共收治12周岁以内各种类型的小儿烧伤223例,治愈216例,死亡7例,治愈率96.9%(216/223)。伤后就诊时间2h~7天。
目的:探讨小儿烧伤的流行病学特征,总结经验教训,提高救治水平。 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的的方法,对我院8年来收治的223例小儿烧伤的病例资料进行总结,分析了致伤因素及发病规律。 结果:小儿烧伤占我院同期烧伤患者的53.5%;夏秋两季发病率为81.2%;农村患儿占92.8%;致伤因素主要以热液烫伤为主,占61%;病死率为3.1%. 结论:小儿烧伤是今后烧伤防治工作的重点。
流行病学资料
1.1 性别特征 本组病例:男性126例,占57%,女性97例(43%),男女比例为1.3:1.陆钢等在其《456例小儿烧伤病例分析》 [1] 中统计男女比例为1.38:1,与我们统计结果基本一致。图1表明小儿烧伤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
1.2 年龄分布 28天~1岁11例(4.9%),2~3岁72例(32.3%),4~5岁68例(30.5%),6~7岁49例(22.0%),8~12岁23例(10.3%)。其中,2~7岁为189例,占84.8%.如图2所示,表明小儿烧伤患者大部分集中在2~7岁。黄金华等在《小儿重度、特重度烧伤582例综合救治体会》 [2] 中统计结果为80%,提示在预防小儿烧伤中应以活动能力及认知能力较差的儿童为主。
1.3 烧伤面积 烧伤面积2%~80%,平均14.5%.2%~10%62例(27.8%),10%~30%85例(38.1%),30%~50%48例(21.5%),50%~70%17例(7.6%),70%~80%11例(4.9%),如图3所示。提示:中度面积烧伤占很大比例,小儿的自我保护和自救能力差,烧伤面积相对较大。
1.4 烧伤深度 浅Ⅱ度75例(33.6%),深Ⅱ度117例(52.5%),Ⅲ度烧伤31例(13.9%),如图4所示。小儿皮肤相对薄嫩,一旦烧伤,相同的致伤因素,往往度数较深,程度较重。
1.5 致伤因素 开水烫伤102例(45.7%),其他热液烫伤33例(14.8%),热液总烫伤占61%;火焰烧伤30例(13.5%),火药烧伤43例(19.3%),伴有吸入性损伤12例,占火焰火药烧伤16.4%,占小儿烧伤总数的5.4%.黎鳌 [3] 等统计了41例大面积烧伤,有10例发生吸入性损伤,占24.4%,这种差异可能与烧伤面积、诊断手段等有关。化学烧伤6例(2.7%)。其他烧伤9例(4%)。如图5,说明小儿烧伤以热液烫伤为主,这与黄金华 [2] 等的统计结论一致。
1.6 地域分布 农村患儿207例(92.8%),城镇16例(7.2%)。如图6所示。说明烧伤患儿主要集中在农村。
1.7 季节分布 1月~2月11例(4.9%),3月~4月17例(7.6%),5月~6月68例(30.5%),7月~8月54例(24.2%),9月~10月59例(26.5%),11月~12月14例(6.3%)。其中夏秋两季(5月~10月)181例,占81.2%,11月~4月42例(18.8%),如图7所示。提示陕西关中地区小儿烧伤以夏秋季为主,冬春季相对较少。而葛茂星等在《小儿烧伤的流行病学分析》 [4] 中统计为:夏秋季发病率48%,冬春季为52%,无明显季节差异,考虑为南北地区差异所致。
(本文图片见附页2) (略)
2 治疗及结果
大面积烧伤给予抗休克治疗。应用广谱高效低毒抗生素防治感染。病情稳定后给予彻底清创,能包扎的尽量采用包扎疗法。口服维生素C、E、复合维生素B、复方丹参片等防治并发症及对症治疗。4例大面积火药烧伤及3例火焰烧伤,均因有呼吸道吸入性损伤抢救无效死亡,占吸入性损伤的58.3%(7/12),其余全部治愈,治愈率96.9%(216/223)。
3 讨论
3.1 小儿烧伤特点 由于小儿好动,好奇心强,自我保护能力差,若看护不周,容易受到意外伤害。我院同期收治烧伤患者417例,小儿烧伤约占我院同期烧伤患者的53.5%(223/417)。肖红等统计的小儿烧伤患者占同期烧伤患者32.8% [5] ,其差异考虑为资料来源、统计时段及地域环境所致;小儿皮肤娇嫩,真皮较薄,附件少,相同的致伤条件,即可造成深度烧伤;小儿由于机体代偿功能差,脏器功能发育不全,对不良刺激反应较强,抵抗力差,并发症多,全身反应较重。
3.2 病例特征 本组病例,男性高于女性(56.5%),与男孩好动有关;农村患儿占92.8%,这与农村经济状况、居住环境较差 [6] 、农民文化素质相对较低 [6] ,安全观念淡薄,农忙季节对小儿疏于管理有关;开水烫伤102例,多发生于夏秋两季收获季节。大人多在野外劳动,对小儿疏于管理或监护,独处或与同伴相处居多,加之夏季天气炎热,穿衣单薄,渴时自己找水,或玩耍时奔跑,使容器内的开水倒在身上烫伤。其中小儿拉倒开水瓶45例,玩耍时不慎撞倒开水瓶或热水壶40例,17例坐入热水锅中烫伤;热液烫伤33例,包括面汤、热油、肉汤、热饭、熔化沥青等烫伤,热液总烫伤占整个病例61%(135/223);2例沥青烧伤均为家人卤猪头肉,熬炼沥青拔猪毛时,患儿撞倒沥青锅烫伤;火焰烧伤30例,大多为患儿玩火引燃室内饰物或野外柴火取暖所致。部分为电线短路起火或用蜡烛照明引燃室内易燃物所致。引燃蚊帐致伤7例,其中4例为一次火灾所致。火药烧伤43例。27例为手工作坊制作纸炮不慎爆炸烧伤。一起烧伤4例,死亡3例。一起烧伤2例,死亡1例。玩纸炮爆炸烧伤12例。患儿没有自救能力,起火后,一味躲避,未能及时脱离火场,除全身烧伤外,呼吸道吸入大量高温高压有毒气体致呼吸道吸入性损伤,病死率极高,可达84% [7] ;化学烧伤6例,其中酸烧伤3例,碱烧伤2例,502万能胶水1例;其他烧伤9例,包括电击伤、热挤压伤、烙伤及烤伤等。
3.3 治疗体会 根据小儿的生理特点,烧伤后,早期治疗应遵循如下原则:(1)积极抗休克:Ⅱ度面积>5%,就有可能发生休克,结合全身情况,早期即应预防性地抗休克治疗。(2)持续给氧:小儿呼吸系统发育不完善,一旦休克,缺氧更加严重,持续吸氧是简单有效的必要措施。(3)镇静止痛:因疼痛刺激会加重休克,可肌注度冷丁、非那根各0. 5mg/kg.(4)维持尿量:尿量是反映肾功能及有效循环血量的重要指标。留置导尿,保持每小时尿量1~2ml/kg.(5)控制体温,监测心率,尤其是7岁以下儿童或婴幼儿,高温可致惊厥。休克期及水肿回吸收期均可引起发热,体温升高,会加快心率,增加代谢率,若心率>150次/min,补足血容
量、控制感染的前提下,可肌注鲁米那钠2mg/kg,同时给予物理降温。若心率持续不降,可静注西地兰5μg/kg,口服心得安0.15mg/kg,静滴地塞米松2~5mg.(6)重视口服补液。小儿烧伤,尤其有头面部及四肢烧伤,在建立有效液体通道前,口服补液显得尤为重要,即简单快捷,又安全方便。可于等渗平衡盐内加少许白砂糖直接饮用,应少量多次为宜。(7)尽量采用包扎疗法。小儿多不配合,加上休克期躁动,极易污染创面,尤其在基层医院,条件有限,尽可能采用包扎疗法,以便于护理和保护创面。江文忠等亦认为包扎疗法优于暴露疗法 [8] .
3.4 教训 (1)农忙时节,小儿要有专人看管,不因农活繁忙而疏于对小儿的监护。(2)尽量将开水瓶或壶置于小儿够不着或不易接近的地方,以免小儿抓撞。(3)对于有危险的操作,应有严格的安全措施,尽量不要在家庭或人口稠密区生产易燃易爆品。(4)一旦烧伤,应尽快到有条件的医院救治,本组有83.9%(187/223)的患儿烧伤后第一时间未能采取有效措施,而采用民间所谓的单方、验方、秘方涂抹创面,加重了患儿的损伤。
参考来源:《小儿烧伤223例分析》田耿家,梁海霞,贾赤宇,王洪涛,王海涛,《中华医学研究杂志》,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