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中年
脱发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疾病,笔者自拟“生发饮”,随证加减化裁,共治疗脱发30例,疗效较为满意,兹介绍如下。
1 方药组成
生地15g,熟地15g、当归20g、侧柏叶15g、黑芝麻20g、首乌25g。每日1剂,分两次服。加减:风盛血燥者去熟地,生地改用30g、加丹皮10g、蛇床子15g、蝉蜕10g、苦参20g、川芎10g、白藓皮20g;肝肾亏虚严重者加杞果20g、菟丝子20g;气滞血瘀者加红花10g、赤芍15g、桃仁10g、川芎10g、鸡血藤20g。无论辨证为哪一种类型,凡皮肤瘙痒且落屑者,均加苦参、白藓皮、地肤子;其它则根据病情辨证施治。
2 临床资料
本组30例中,男14例,女16例;年龄7~49岁,其中7岁1例,15~30岁15例,31~49岁14例;病程最长9年,最短10天,平均病程20个月;脱发区面积最小24平方厘米,最大900平方厘米(全脱),平均为240平方厘米。
3 治疗效果
3.1 疗效标准 患部毛发全长起,与未脱前的毛发相同为痊愈。患部有新生绒毛或头发长出,但密度? ⑸笄澄米?
3.2 治疗结果 30例患者服药后,痊愈7例,好转23例,全部有效。本组病例服药最短时间30天,最长120天,平均服药70天;7例治愈患者平均服药天数为90天。
4 病案举例
患者,男,40岁,技术员。患者主拆脱发1年余,以头顶后部为重,有7×5厘米椭圆形脱发斑,境界清楚,皮肤正常,表面光滑,无
皮炎等征象,眉毛亦有脱落(呈稀疏状)。曾在上海某医院治疗,服用首乌片、维生素B6、谷氨酸,注射维生素B12等,经多方治疗无效,于1990年3月10日来院就诊。初诊:除头顶后部有7×5厘米椭圆形脱发斑外,且伴有精神萎顿,自感全身疲惫乏力,头晕目眩,腰膝酸软,夜寐不安,局部瘙痒等症。舌红苔薄,脉沉细数。诊为肝肾亏虚所致脱发。治以滋补肝肾,养血生发,佐以祛风止痒之味。方药:当归20g、生地20g、熟地20g、首乌30g、杞果20g、菟丝子20g、川芎10g、侧柏叶15g、苦参15g、地肤子20g、白藓皮20g。二诊:上方服6剂,精神转佳,头晕目眩、腰膝酸软、夜寐不安及局部瘙痒之症悉除,再拟上方继服6剂。三诊:脱发部及眉毛部有绒毛状发长出,脉缓如常,舌质红润,苔薄白,以原方加减化裁,再服25剂。四诊:诊见脱发处,眉毛全部再生。随访半年,毛发黑且有光泽,再未脱落。按:该患者病程长达年余,日久致肝肾亏虚,故出现腰酸膝软,头晕目眩,全身疲惫之象。盖肾者,精之处也,其华在发。肝藏血,肾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发为血之余,精与血互为滋生,乙癸同源,共司毛发生长之机,头发赖精血的滋养荣润方能生长。而肝肾之阴精亏虚,精血不能上荣于血络,故脱发。临床以“治病必求于本”的原则,审证求因,施以滋补肝肾为主,佐以祛风之味,收效明显。
5 讨论
“脱发”俗称“鬼剃头”,又名“油风”。本病的发生,中医认为每与肝肾亏虚、气血不和、气滞血瘀、风热血燥等因素有关。因为“发为血之余”,头发的营养来源于血,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的好坏,除影响五脏六腑的正常功能之外,每每影响到头发的光泽、荣枯、生长与脱落。头发的生机,根源于肾,肾生髓,通脑,主骨,其华在发。倘若肾气充沛,肾精盈满,则头发光泽;肾阴亏损,则头发枯落。或因禀赋素弱,毛孔疏松,风邪乘虚而入,日久化热化燥,或火盛血瘀,发失滋养荣润所致。亦因情志所伤,气机紊乱,气滞血瘀,瘀血阻塞脉络,新血不能养发,故发脱落。而现代医学认为精神、神经因素,内分泌功能紊乱,神经营养障碍,某些药物如维生素A、抗
肿瘤药物等可干扰角化结构发育,而引起脱发。其中精神、神经系统起着重要的作用,过度的思想紧张、悲愁忧虑等,反射性引起皮肤营养神经病理性改变,可能是引致脱发的主要因素。
临床上,根据患者出现的不同症情,遵循“治病必求于本”,“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损则益之”治疗原则,拟“生发饮”方为主,随证加减化裁,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服药后头发长出最快为30天,初有黄和白色的细微头发,逐渐变粗、变硬、变黑,一般多在100天左右恢复正常。所用中药,大部分属益气养营、填精益髓、滋阴降火、祛风活血通络之品,对神经有不同程度的营养作用,与现代医学一些治疗观点是相吻合的。
另外,在治疗中要鼓励患者增强对本病治疗的信心,坚持服药;嘱咐患者少食辛辣之品,多食新鲜蔬菜和水果,洗发时少用肥皂,避免刺激皮肤。在服药期间,避免用刺激性药水外搽,风热血燥者应避免汗出当风,是求得医疗效果中不可忽视的一环。总之要从整体观念出发,辨证施治,以调节机体内环境平衡为主,此可谓“治本”之法。
参考来源:《中西医结合》2007年10月5卷10期;《生发饮治疗脱发30例的临床体会》;张静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