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强 于明 韩薇 刘娜 朱颖 杨春英
偏头痛是神经科常见病、多发病,世界卫生组织将偏头痛与四肢瘫痪、精神障碍和痴呆列为最严重的慢性功能障碍性疾病[1]。偏头痛患者长期应用非甾体类消炎药、阿片类镇痛药、曲坦及麦角碱类等药物,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副作用[2]。因此,探索包括针灸在内的非药物手段治疗偏头痛具有重要意义。偏头痛的确切机制尚不清楚。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是参与炎性反应病理生理过程的一种重要物质,本研究通过观察偏头痛患者针灸治疗前后外周血MMP-9的含量变化,探讨MMP-9在偏头痛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选择2007年8月-2008年8月江苏大学附属人民医院和江苏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就诊的偏头痛患者,符合国际头痛协会2004年制定的《国际头痛分类及诊断标准》。排除脑出血、脑栓塞、蛛网膜下腔出血以及合并感染、肿瘤、肝肾疾病、糖尿病及其他代谢免疫性疾病患者。所有偏头痛患者行针灸治疗12周,每周治疗≥3次的患者入组,最终剔除脱落的患者,留取偏头痛患者46例,男22例、女24例,年龄26--56岁,中位年龄47.4岁。所有患者均签订知情同意书。选择正常健康体检者34例作对照,男15例、女19例,年龄21--54岁,中位年龄46.9岁。
2.针灸
(1)取穴:以足少阳胆经、手少阳三焦经为主,取太阳、风池、率谷、外关、列缺、中渚等穴位;肝阳上亢加太冲、行间;虚阳上扰者加太溪、三阴交;风邪袭络者加侠溪、阿是穴。(2)方法:患者取坐位,常规消毒后,用1.5寸毫针,针尖从太阳穴呈15度角向率谷透刺,进针深度1.5-2.0寸,再从头部百会穴开始由上而下依次进针,得气后行捻转手法,留针30min,频率与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其中实证用泻法,气血不足用补法。
3.MMP-9含量的检测 所有受试对象均静脉采血4ml,静置、离心,吸取上清液,立即置于4℃冰箱保存待测。治疗组于治疗前和针灸治疗12周后两次抽血行MMP-9含量检测;正常对照组首次采血后12周再次抽血行MMP-9含量检测。标本收集齐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试剂盒购自中国生物科技工程有限公司,试剂盒中标准品根据WHO和国内有关参考标准制备。
4.疗效判定 于针灸治疗前和治疗12周运用头痛症状学积分来判定针灸疗效。头痛程度、发作频率、持续时间按6-0分计算,伴随症状按3-0分计算,分数越高表示越严重。
5.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6.0统计软件,计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1.头痛症状学积分 治疗后,患者头痛程度明显减轻、持续时间缩短、发作频率和伴随症状明显减少。
2.MMP-9含量 偏头痛患者血清MMP-9含量明显高于正常(P<0.01);偏头痛患者经针灸治疗后,血清MMP-9含量明显下降(P<0.01)。
讨论迄今为止,偏头痛的确切发病机制尚不清楚。
有血管源性和神经源性两种学说,但目前认为在偏头痛的致病过程中占据着主导地位的是三叉神经血管学说。该学说主要涉及三个环节:(1)供应脑膜的颅内外血管扩张;(2)伤害性刺激促使三叉神经末梢释放血管活性物质引起的神经源性炎症;(3)中枢痛觉传导抑制性降低。由此可见,偏头痛的发作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当某一诱发因素启动时,体内神经-血管及诸多生化因子共同参与的连锁反应。在此过程中,由三叉神经激活所致的脑膜神经源性无菌性炎症被认为是偏头痛致病过程中最关键的环节、是偏头痛的病理生理基础[3]。
MMPs是由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星形细胞、小胶质细胞和神经元等合成和分泌的,是催化细胞外基质的重要酶类。研究证实MMPs还具有细胞因子、趋化因子和受体等其他底物,因此,MMPs与细胞炎性反应也密切相关。
本组结果显示,偏头痛患者血清MMP-9含量显着高于正常对照组,表明MMP-9作为参与炎性反应病理生理过程的一种物质,在偏头痛的神经源性炎症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4]。在偏头痛的急性发作期,患者局部脑组织处于缺氧状态,引起三叉神经感觉C纤维释放降钙素基因相关肽、P物质和神经激肽A 等神经肽类物质,导致脑膜血管扩张、血浆外漏、血小板活化以及肥大细胞脱颗粒等神经源性炎症,使神经纤维致敏,从而降低对血管搏动和头部运动等以前无害刺激的疼痛反应阈值;在此过程中,神经肽类物质也会启动MMPs系统,导致脑膜血管内皮细胞MMP-9表达上调。同时,针灸治疗可以改变偏头痛患者血液流变学[5]、提高局部脑组织的氧供、抑制缺氧的刺激而缓解偏头痛发生;也可以通过抑制MMP-9的上调,达到解除头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