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起功能障碍(Erectile dysfunction,ED)指持续不能达到或维持充分的勃起获得满意的性生活[1]。虽然ED是一种症状,但往往伴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病人精神上的痛苦远远大于疾病本身的痛苦,其中以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表现多见。此外,心因性ED困扰个人、家庭,影响夫妻之间的婚姻质量。因此,心理治疗无论对心因性或器质性ED都较为重要。我们通过心理量表对ED病人的焦虑情绪进行评定,并实施心理干预。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于2000年2月至2001年4月随机选择我院男科门诊和住院的ED病人30例。年龄22~57岁,平均 37.4岁;ED病史0.5~40个月,平均11.7个月;小学8例,初中12例,高中及以上10例;城镇22例,农村8例。
12方法
12.1调查方法:将国际勃起功能障碍指数5(IIEF5)[2]评分作为确定ED病人的筛选量表,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3]作为评定工具。填表时经治医生根据指导语或实际情况,由受试者独立回答或填写完成。若受试者因文化程度或其它原因无法填写,由经治医生逐条念出,不带任何暗示和偏向方式中性把问题本意告诉受试者,让其做出独立评定,由经治医生代填。填表时间为10min左右。
12.2护理方法①收集资料,了解病人的病情、生活习惯、心理状况及对疾病的认识和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找出问题并进行评估,寻找问题形成的原因。病人常常担心性交失败,思想上顾虑多,甚至想回避和控制,以致阴茎不能满意勃起,但病人往往很难控制此焦虑,如此恶性循环,病情加重。我们通过解释和提问方式,使病人了解有关理论知识,如认知偏差,焦虑性质与行为之间的关系,使病人明白心理治疗的机制,让他们知道同样的疾病因为不同的心理而会有不同的结果,从而不断改进不良情绪。②交谈时,调节好周围环境、时间(19:00-21:00为宜)。着重于性知识教育,利用循序渐进,不断重复的方法使病人把焦虑公开化,鼓励其进一步开放自己,使不良情绪宣泄出来,让病人领悟到实际情况与他们的错误认识相反;进行认知抗辩法心理治疗[4],即教给病人对自己担忧的想法进行提问,自我抗辩,如“我这样想有什么根据?”然后与病人共同讨论确定问题,让病人对自己的能力给予肯定,选择方法并实际去做。③利用图片、录像、讲课、小册子等进行个别健康教育,增进夫妻间的沟通与交流。以提高双方性行为的技能。让男女双方交流情感、希望与要求,同时交流性交经验,共同参与治疗和护理。护理重点应放在协助病人表达感受和感觉上,为病人提供表达隐私的机会,帮助配偶表现出接受的态度,常能减轻病人的焦虑,促进正向调试。
123统计方法:采用配对t检验。
2结果
30例ED病人心理干预前SAS评分为49.87±9.26,心理干预后为47.78±5.38;干预前后比较,t=2.47,P<0.01,差异有极显着性意义,说明心干预时ED病人的影响极大能够有效的减少或排除焦虑抑郁情绪,对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有一定帮助。
4讨论
在中国,人们普遍认为男子汉及其人生价值与其性能力密切相关,以致ED病人可能伤害其自尊心。另外,ED男子也是许多文化的对象[5],使ED病人对自己的性能力及全身状况担心,缺乏自信,不能满足配偶,而往往产生焦虑、抑郁等负面心理效应,并使ED症状加重或持续。积极的心理因素可缓解心理应激源的冲击,能消除病人的抑郁情绪,唤起病人积极的适应应对机制[6]。
通过与病人交谈,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是心理护理的基础,能使病人有一种安全感,这类病人常常是自我封闭,对疾病知识了解有限,要取得病人的信任不能急于求成,在心理护理的同时提供相关信息,这有助于得到病人的信任,使病人正确对待疾病,树立自信心,从而摆脱焦虑情绪。ED病人心理治疗及护理的目的主要是减少妨碍勃起的行为焦虑,提高性生活的技能和生活质量。结果显示,针对心理问题准确判断病人所处的心理阶段,指导病人主动参与治疗护理后,SAS评分明显降低,减少或排除了焦虑因素对ED的影响,使病人重新认识和接受自我。
参考来源:《护理学杂志》2003年2月18卷2期;《心理干预对ED病人焦虑情绪的影响》;陈心佳,乐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