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对阳痿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分型辩治的认识及典型病案,探讨从瘀论治的体会。
1 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阳痿的发生,多因房室太过,耗伤精血,或误犯手淫,以致精气虚冷,阳事不振,命门火衰,从而作强不能,强调了男子要善保肾精,有因惊恐,惊则气乱,恐则气下,气血逆乱,阻滞瘀宗筋,阴器失充;或因忧思郁虑太过,损伤心脾,生化之源不足,血不荣心,心失所养,气血虚弱,血虚则不化气,气虚则推动血行不畅,无力运行而成瘀;或因情感不畅,肝失疏泄条达,经络闭阻,则气机郁滞,气滞则血瘀,血行不畅,不能荣润宗筋;或因嗜食辛辣,肥甘之品,以致脾失建运,湿热之邪下注,湿阻气滞,则血行艰涩,瘀血内阻,宗筋失养而驰纵;或因外伤阴部,离经之血成瘀。或久病体虚,血不流通,内阻成瘀。《丹溪心法》说:“气血冲达,百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矣”。《读医随笔》云:“气虚不足以推血,则血必成瘀。”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气虚和气滞皆是气不行血致瘀。
2 对临床表现的认识
阳痿患者久治不愈,发展到瘀血内阻阶段,其临床表现不仅有阴茎痿弱不举,或举而不坚外,还可见面色晦暗,心悸、失眠、多梦、胆怯、多疑、忧郁、纳差,小腹隐痛,睾丸坠胀痛,查舌质多紫或暗有瘀斑,脉象表现为沉迟而细涩。
3 对分型辩治的认识
3.1 心脾两虚,瘀血阻滞
证见:阴茎举而不坚或痿弱不用,阳事不振,时轻时重,形体清瘦,早泄、神疲纳差,少言懒语,百色萎黄,舌淡脉弱。
冶则:调理心脾,益气活血自拟方药:党参
3.2 肝郁气滞,瘀血内阻
证见:阴茎瘘弱,作强不能,甚则不思房事,情感抑郁,精神不振或烦躁易怒,失眠多梦,口苦咽干,胁胀自涩,查舌红绛,脉弦大。
治则:疏肝解郁,养血活血,柔肝化瘀。
自拟方药:柴胡
3.3 湿热下注,瘀血内阻
证见:阳痿不举,肢因体重,阴部瘙痒,坠胀,小便灼热短涩,查苔黄而腻,脉弦滑。
冶则:清利湿热,行气活血。
自拟方药:丹皮
3.4 肾阳虚衰,瘀血阻滞
证见:阴茎痿弱不举,举而不坚,甚或性欲淡漠,面包晦暗、头晕耳鸣,腰膝酸软,腰痛,畏寒肢冷,阴凉,精液稀薄,小便清长,查:舌质晦暗,脉沉细涩。
治则:温经散寒,活血化瘀,养精通脉。
自拟方药:熟地
4 典型病案举例
张某,男,35岁,自由职业,患阳痿已3年,经多方治疗不效,于2006年3月就诊,主诉:因爱人亡故,悲伤不已,心情苦闷,易怒而烦,食少神疲,时有失眠多梦。再婚后自觉房事不坚,甚则痿而不举,感少腹隐痛,坠胀,曾服用多医开具补肾壮阳之品,均未显效。时下症见:心悸气短,少寐,咽干口苦,疲乏难支,目眩肋胀,查舌红无苔,脉弦有力。
分析:证属肝气不舒,肝郁气滞,气滞则血瘀,气机逆乱,以致血行不利,瘀血内阻,宗筋失养,心脑供血不足,肝肾阴血失养。
治则:疏肝解郁、活血祛瘀,滋补肝肾。
自拟方药:柴胡
嘱上方水煎:2d 1剂,每日3~4次,每次100 ml温服,服上方6剂后症见好转,二诊诉胁胀目眩,烦躁易怒,食少口苦明显减轻,效不更方,原方继进又4贴后,腰酸,少腹隐痛消失,心情平和,性功能已恢复正常。
5 体会
阳痿一病,无论何种证型,久治不愈,都有导致瘀血的病理转归,正所谓“怪病必有瘀”。血瘀则气血运行不畅,瘀滞阻络或阻塞积聚,加之“瘀血不去,则新血不生”,从而引起性功能障碍等病理现象,临床医疗实践证明血瘀在男性阳痿一病中广泛存在,故活血化瘀是治疗该病的重要原则之一。据报道,实验证明,活血化瘀类药可调节血液循环以及阴茎内血循环,从而振奋其功能。运用活血化瘀,合理配伍,当补则补,当泻则泻,攻补兼施,灵活选药,慎用苦寒化瘀之品,才不致犯虚虚实实之误。近年来,现代医学应用血液流变和甲皱微循环检验手段对瘀血症进行实验室研究,对检测结果提出,全血粘度或血浆比粘度,红细胞积压高瘀正常,甲皱微循环提示异常的患者,即使临床及舌脉未见血瘀征象,亦给予适当活血化瘀之品,治疗后血粘度,血酱比粘度,红细胞积压均恢复正常,比单纯用补肾助阳,滋阴降火等药物治疗见效早、疗效快。所以,运用活血化瘀法辩证地治疗阳痿,合理取舍活血化瘀类药物,有待于不断地探索和发掘,治痿——勿忘治瘀。
(舒家强,夏天,阳痿从瘀辨治体会[J]中外医疗2009年13期: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