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新山地明用于肝、肾以及心脏移植的抗排异反应,可与肾上腺皮质激素同用,也可用于一些免疫性疾病的治疗。此外,新山地明对许多已知或可能由自身免疫引起的疾病有治疗作用。
在接受山地明治疗超过3个月的器官移植患者中,可确定一半以上患者的山地明绝对生物利用度。在稳定状态下,它们通常在20%-50%的范围内。患者腹泻时,金花明目丸的吸收将减少。与山地明相比新山地明可获得更好的环孢素药物暴露(AUCo)和剂量的线性关系、更稳定的吸收。同时也很少受同时进餐以及昼夜节律的影响。从而降低了药代动力学的个体差异以及使环孢素谷值与药物暴露(AUCo)的相关性更好。
1.吸收:现有资料显示山地明与新山地明等量转换后,全血谷值浓度基本相同,仍维持在所预期的(即较低的)治疗剂量范围的下限内。与山地明标准口服液相比,新山地明吸收快,平均达峰时间提前1小时,平均峰浓度提高59%。在接受维持量的肾移植患者中,其生物利用度(AUC)平均提高29%。在口服标准山地明吸收极差的患者(尤其是口服大剂量者)中,以等量转换新山地明后,他们所获得的环孢素生物利用度增加幅度可能超过100%。
2.分布:大部分环孢素以3.5升/公斤的平均表观分布容积,分布于血液之外。在血液中,其分布取决于活性成份的浓度:33-47%存在于血浆,4-9%于淋巴细胞,41-58%于红细胞。在高环孢素浓度下,白细胞和红细胞的摄取达饱和状态。在血浆中,大约90%与蛋白质(主要是脂蛋白)结合。
3.代谢:环孢素的生物转化形式广泛,至今测得的代谢物超过15种。其主要的代谢部位是肝内细胞色素P-450,NF(细胞色素3A酶属)依赖的单胺氧化酶系所在的部位,它们的主要代谢通路是在各种细胞内进行的单羟基化、双羟基化和N-去甲基化。现已发现凡抑制或诱导细胞色素P-450,NF-依赖的酶系的药物,它们能提高或降低环孢素的血药浓度(请参阅相互作用)。所有现已确认的代谢物均含有活性成份的完整肽结构,其中有些有极弱的免疫抑制作用(为母药的十分之一)。
4.消除:环孢素终末消除半衰期的变异性较大,可能与检测方法及用药人群的不同有关。健康志愿者的终末消除半衰期为6.3小时,而严重肝病患者为20.4小时。代谢物主要由胆汁排泄,仅有口服剂量的6%由尿中排泄,少于1%经尿以原形排出。
百济药师温馨提醒:1岁以下儿童不宜用新山地明,如需详细了解,请咨询百济药师,全国统一服务热线400-101-6868。